商業價值:創新工場到底是個啥?
2010/10/15
創新工場的重點其實不在創新,而在工場。未來它需要搭建成“椰子”一樣的組織,并像瑞士一樣生存。
9月8日,創新工場在新辦公地點北京第三極大廈舉辦開放日,業界大佬、北京市和海淀區的政府官員等悉數到場。回首一年前,當李開復 (微博)宣布創新工場的設想時,對其模式、融資等問題的質疑聲多到爆棚;一年后,創新工場推出了自己的第一批產品,質疑雖未減少,但更多轉移到產品到底創新不創新等口水仗上。
如果做個統計,會發現大概有80%的質疑來自不明真相的猜疑和媒體的炒作,還有15%是潛在的競爭性平臺“屁股決定腦袋”式的非善意攻擊,最后還有5%是人們對新模式清高而輕視的態度。未來,我們可以預見,質疑聲浪會隨著創新工場每一款產品曝光不斷掀起,特別是第二類競爭性平臺們的聲音會更加激烈。這是對李開復和創新工場團隊生存能力的一場漫長考驗。
其實質疑創新性高低的那些聲音恰恰忽視了一些關鍵問題——即在手機上網、電子商務等還有巨大增長空間的中國互聯網市場,現在需要的不僅僅是奉上像Facebook或者Twitter這樣顛覆式創新并且引爆潮流的頂級名菜,實際上,滿足人們基本需求的糧、油、蛋、奶還遠遠不足,所以做填飽肚子的生意也充滿了機會。從這個角度看,現在對創新工場的質疑大多純屬口水無甚意義。
其實,決定創新工場生死的核心挑戰,不是外界熱炒的創不創新的問題,而是創新工場如何能批量幫助早期團隊對接資源,進而比其他公司更快地由初創期進入成長期。從總體上說,怎樣提高整個工場批量制造公司的速度和質量是關鍵。所以創新工場的重點其實不在創新,而在工場;不在有多酷,而在跑多快。
從“點心”看核心
2010年9月9日,夏普手機在北京舉行智能手機新品發布會,首次推出搭載了創新工場家族成員“點心(Tapas)”互聯網智能手機操作系統的兩款新品。“點心”不僅成為創新工場孵化出來的首個與硬件廠商對接的操作系統,業內人士更是預測“點心”將有機會和國內硬件廠商一起,將智能手機的價位拉到千元水平。
不過,相對于期望中的喝彩,無論是“點心”還是他的同胞兄弟“豌豆莢”,誕生時得到的更多是來自各方的的質疑。在那些批評者看來,作為手機操作系統的“點心”,只是拿來Android加一些諸如看天氣之類的常用應用,門檻并不高。而“豌豆莢”則非常像業內知名的“91助手”,不過是做了些局部的創新。
這些質疑通常只看到表面,沒看到背后的實質。在需要產業上下游,包括終端廠商、應用開發者、互聯網平臺企業整合才能推動的移動互聯網世界,界定創新,不像純桌面互聯網上的產品那樣簡單,因為這是一個上下游幾大寡頭博弈的世界。光靠產品本身的創新很難在上下游幾大巨頭之間打通關節。評價“點心”這種操作系統的創新性,應該從針對新硬件終端進行二次開發的Android系統的價值角度去衡量。
以Android操作系統的崛起為例,如果不是當年HTC和MOTO這些大廠對Android鼎力支持,Android可能不會成為一個重要的操作系統。Android本身的最大優點就是對應用開發者的友好,是幾大手機操作系統中應用開發最輕松、調用最豐富的平臺。但如果硬件的裝機量跟不上,每年的出貨量不能像iPhone那樣達到百萬臺,也得不到用戶和開發者青睞。
這里手機硬件廠商的支持和配合就非常重要。那么,假如“點心”配合夏普手機、天語手機等硬件,開發出在這幾款硬件上非常好用的Android新版本,也是一種有效的創新。畢竟今天的移動互聯網創新的概念已經從單點變成整合,最終用戶用得順手,OS大量普及才是硬道理。
從已經發布的信息看到,夏普等在中國已經長期缺位的手機廠商試圖力挺“點心”,而天語、華為、海爾等也在開始進行合作,這都體現了李開復在資源層面的影響力。即便這些合作還很初期,但顯然資源的對接才是創新工場提供給產品團隊的最大價值。
從大的戰略來看,開放的操作系統對用戶和應用開發者越來越重要,也因此對硬件廠商重要起來。當然,在中國又會增加新的約束條件。國內,甚至國外的一些硬件廠商在軟件方面的能力遠遠遜色于互聯網公司,所以才出現像谷歌這樣的互聯網公司推出Android這樣的開放操作系統,短短3年就占據Top 3手機操作系統的故事。但在國內,不可避免的政策風險是,開放的Android無法很好管理內容的審查,這又給國內的互聯網企業進入移動互聯網帶來了機會。創新工場的移動互聯網布局正是基于對這一背景和風險的深刻認識。
所以用戶需求、本土政策約束、硬件廠商和開發者需求都給了一個第三方的、兼容多應用的,同時又能易于接受內容管理的手機操作系統打開了一個機會窗口。而李開復正好具備一些資源,比如工程師群體的號召力、良好的媒體形象和政府關系、富士康等硬件大佬的支持。抓住這個窗口,就是創新工場移動互聯網布局的核心思路。
因此,創新工場就是一個給創業者提供更低成本、更快速度對接資源的平臺,是給創新插上翅膀,安上引擎,然后快速批量生產成功產品的“工場”。而傳統意義上的孵化器和天使投資肯定不是李開復的模式。
椰子型的組織
9月8日創新工場一周年的活動中,李開復表示包括母體和所投公司,現在旗下已經有200多人的規模,而據李開復透露,未來還將擴展到300人。活動當天創新工場人員齊聚。有意思的是,如果你仔細觀察,會發現這里面其實有4種人,他們衣著各不相同:
首先是穿T恤的,他們是程序員、構架師、產品經理、UI設計師等。他們人數最多,年齡最小的只有李開復年齡的一半大。但其中許多人,比如創新工場的首席布道師蔡學鏞、創新工場首個對外投資項目“樂阿打折”創始人李琪緣等人在代碼世界的年齡超過10載,屬于業界稀罕人才,眾多IT公司可遇而不可得者;
其次是穿襯衫,未著西裝的。這群人數量不多,但很活躍,以創新工場的管理合伙人汪華為代表,屬于投資團隊,也承擔一些年輕團隊的教練員角色。他們在互聯網創業公司和大公司都做過,有一定閱歷,社交面廣,每天見各種各樣的創業團隊,內外兼顧;
更少的是一群著西裝,未打領帶的。以創新工場戰略發展部總經理徐磊(微博)為代表,他們屬于商業拓展團隊,主要工作是對外。目前創新工場對外已經有一些合作,比如夏普、天語、華為、海爾等,將來應該還有更多硬件和互聯網巨頭會加入這個合作圈。
最后是幾位西裝、領帶全齊的,他們是金字塔尖的人。以李開復為代表,還包括有時來工場探探班或者重要發布會上前來捧場的大佬、LP們(Limited Partner,有限合伙人,即VC/PE的出資人),比如郭臺銘、徐小平等;有時還會出現一些北京市或其他地方政府的官員。他們都以資本為紐帶和創新工場在一起。
和一年前李開復創立創新工場時,“創業導師+創業工程師”的模式相比,如今創新工場中“穿襯衫”和“穿西裝、未打領帶”的兩類人群數量正在變多。這顯然是出于對外投資和資源拓展的考慮。盡管創新工場現在的主體還是大量年輕、專業的極客工程師,但在未來必須要更多的商業人士進入,進而把創新工場建造成一個像椰子一樣的組織。
椰子的內瓤是白色,甘甜的;但外面卻有著多重緊致堅韌、有軟有硬的保護。這樣從高高的椰樹上掉下來不會摔破,被猴子啃也不會壞。
在這樣椰子一般的組織中,創新工場內部是簡單的、天使般的工程師,可以專注、自由、充滿激情地做產品;外部是狡猾的、狼性的、熟悉叢林法則的成年人,他們知道怎樣妥協、怎樣合作、怎樣打動有錢人、怎樣敲開那些產業大佬的門、怎樣攔截一個別家進行中的投資項目,以及應付諸如知識產權官司等棘手問題。實際上,庇護者和成年人的重要作用在硅谷是促成年輕創業者成功的一個要素,因為天才也需要指引才能少走彎路。在這點上,李開復對創新工場的定位很準確,只不過還沒有完全落實。
比如,年輕的“豌豆莢”團隊,就曾經和某互聯網平臺企業談過合作。但由于年輕的團隊沒有江湖經驗,讓這家大佬級別的企業感覺:“這群年輕人總是在高傲地談自己的優勢,而絲毫沒有對我這個平臺價值的認同。”自然,合作不了了之。
成年人重要,但也不易得,這是創業期公司常見問題,恐怕連號召力很強的李開復也不得不為此困擾。目前創新工場的明顯缺憾是,可能由于其他互聯網平臺具有更強的優勢,李開復并沒有實現一年前預想的、吸引到其他互聯網大型平臺企業高管的目標。這是創新工場接下來需要繼續解決的問題。
瑞士般的氣場
創新工場其實是給更多的技術、產品創新建造一個流水線一樣快速、方便的對接資源的加工場。如果只是像地方政府建立的中小企業孵化器那樣,提供一些辦公場所、水電、公司注冊、法律、財務方面的幫助,價值其實非常有限。所以如果創新工場出來的公司沒有以更低成本獲得資源,更高效率地推廣業務,而是像紅海里的小魚們一樣,想要在數百個差異不大的同類產品中脫穎而出,實現龍門一躍,恐怕成功機會非常渺茫。
回頭看看創新工場成立一年來李開復做的種種鋪墊,都可以視作為建造創新的內部溫室和外部引擎做的準備。
首先是明確創新工場是一家徹底的中國公司。創新工場旗下的企業中秋節后陸續搬入的北京第三極大廈,是北京市和海淀區政府免了3年房租的辦公室。有了北京市的大力扶持,更不必說全國其他省、市、高科技園區源源不斷遞來的橄欖枝。創新工場的人民幣基金吸納了一些地方政府的注資,這些布局將有可能打通創新工場未來在本土資本市場上實現退出的新通道。
第二方面,與政府關系同樣重要的是公眾形象。在新浪微博上和180萬粉絲每日的互動,適時的推出個人傳記等。其實,這不僅僅是對普通公眾的影響,也是吸引那些潛在合作伙伴,號召優秀人才加盟的廣告。李開復還懂得利用公開媒體,向一些互聯網平臺巨頭的老板們喊話,然后再建立私交。據說,有的老板是讀了李開復傳記被打動,轉而與工場深度合作。
第三方面,是打通本土人脈,鋪設有厚度的關系網絡,增強創新工場未來投資的安全性和靈活度。李開復既要結交未來有可能并肩應對騰訊、百度這種巨頭威脅的“在野勢力”,還要打通像阿里系這樣可以優勢互補的巨頭的關系。
在產業政治博弈日趨明顯的互聯網界,百度、騰訊都已經宣布要推出自己的手機操作系統,阿里巴巴則逐漸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淘寶生態圈。這些領域也是創新工場瞄準的領域,比如移動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未來創新工場必然要在幾大巨頭之間斡旋。雖不夠強大,但要爭取生存和發展的創新工場,很可能會奉行中立國瑞士一樣的生存法則,保持內部的平靜和富饒,但對外人人皆驍勇善戰,可以做到不傷害別人,也不要被別人傷害。從這個角度來說,李開復需要成為一位外交家。
實際上,單獨的技術創新和功能創新正越來越難以在移動互聯網應用的紅海化環境下,讓一款產品脫穎而出。創新工場的另一個產品“豌豆莢”就正面臨這樣的局面。在手機應用已經紅海、平臺競爭激烈的今天,“豌豆莢”的意圖是建立一個給所有應用評分的“豆瓣”,然后緊密地黏住用戶,并且建立其在應用開發者世界里的通路地位。
但希望在這方面有所成就的“豌豆莢”需要的不僅僅是產品的用戶體驗和功能創新,也不僅僅是需要硬件廠商的支持,它同樣更需要桌面互聯網平臺的支持。因為桌面互聯網對移動用戶的輻射作用非常強大。
顯然,創新工場在這方面近期已經有所動作。李開復最近親自出面與360等平臺相互示好,并頻繁接觸就說明了這點。在互聯網這個江湖中,創新工場需要找到自己的位置感。就像周鴻祎 (微博)在與李開復會面后在微博中寫的:“創新工場的團隊,有朝氣,有銳氣。然而在中國,光靠好的想法還不夠。互聯網里有江湖,互聯網上的創業公司,成長的過程中總會遇到層層的天花板。我覺得,只有在創業的過程中,開復和他的團隊才會理解互聯網的江湖。所以,要有勇氣突破天花板,要有開放的心態與合作伙伴合作。”
可以預計,在“產業政治”層面,創新工場未來必將投入更多的精力。這也將是對李開復個人的最大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