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CIO生存調查看企業信息化發展狀態
2010/10/27
CIO是中國企業中最獨特的一群人。
他們具有敏銳的觀察力,洞察業務的走向,望企業的戰略方向,明白錯綜復雜的人事關系;他們戰斗在信息化的最前沿,了解最新的IT資訊和信息技術;他們與系統打交道,作息時間同7×24小時的服務器那樣,永遠不停息;他們在做項目時備受煎熬、提心吊膽,生怕系統宕機;他們集多種身份于一身——是網管員、技術專家,又是咨詢顧問和品牌總監。
了解他們,也就明白當代中國企業的信息化發展狀態。
在經歷了多年的等待、煎熬、忍耐、堅持之后,我們欣喜地發現,隨著中國信息化的推進以及企業對信息化重視程度的提高,CIO的地位已經在逐步提高,責任也越來越大。
但是,他們也面臨著新的苦惱——隨著信息系統越來越大,項目上馬越來越多,權責日益加重,CIO這個職業也越來越“高危”;來自體制的條條框框,是CIO的“天花板”,不僅制約著CIO的發展,還限制了CIO的“勢力范圍”;在重塑企業業務流程時,CIO們難免觸及方方面面的利益,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辦公室政治中。
我們集中介紹10個CIO樣本,以小見大地闡述中國信息主管的生存狀態。中國CIO群體龐大而復雜,我們不敢說這10個樣本可以展現中國CIO的全部,但相信能為廣大信息主管們提供不錯的借鑒。
我們向這個群體致敬,更希望信息主管們能夠成為真正意義的CIO,擁有決策權、高瞻遠矚,和CEO并肩作戰,從信息化的角度規劃企業未來。
業務越來越依賴信息化,項目上馬越來越多,權責日益加重。CIO這個職業也越來越“高危”。
角色“高危化”
壓力大,“太折壽了”
“電力系統不出事則已,一出事必是大事。作為信息開發部的主任,我每天都是戰戰兢兢的。”南方某省信通中心信息開發部朱主任說。
朱主任負責該省電力業務系統的開發和維護工作,一旦某個業務系統出現宕機或事故,輕則需做檢查、罰工資,重則調離崗位、被開除,甚至進監獄。
多年來,電力行業一直是半軍事化管理,而電力行業又是極端依賴信息技術的行業,甚至可以說是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之上的產業,一旦信息系統出現故障,影響的可能是整個城市的供電;而如果電價計費系統出現故障,影響的是國家的稅收,也可能引起交電費的百姓的不滿,甚至引發暴力事件。作為信息化主管的CIO,其面臨的壓力可想而知。
最著名的例子當屬重慶大停電,出事后,重慶電力的總工哭著回家收拾行李,直接進了監獄,原因是工作疏忽。
朱主任說,處于這種特殊的行業內,整個信息系統的工作人員每天都是提心吊膽的。“每天晚上我都睡不踏實,手機保持24小時開通狀態,出現問題無論多晚都得立即趕赴現場、立刻解決問題。我們雖然有休假,但幾乎從沒休過,一是人手緊張走不開,另外也是休不踏實,老擔心出事。”他苦笑,并戲稱:下輩子絕不在電力行業做信息化主管,即使做,也絕不做領導,太折壽了。
在采訪過程中,他接了一個電話:一臺服務器出現故障宕機了。他滿臉緊張,遙控著將問題解決了。“雖然電力信息安全做得很充分,數據中心內各種硬件設備都是雙機備份的,一臺服務器出現故障就會自動切換到另一臺服務器,并不影響整個系統的運行。但另一臺服務器就立刻面臨著很大的運行壓力,如果第一臺服務器故障不迅速解除,很可能發生‘多米諾骨牌’效應,系統一個一個崩潰,后果太可怕了。”他解釋道。
“這還不算最大的壓力。”朱主任說,他負責的是電力通信系統的運維,出現問題引起的社會矛盾,也許是人們在繳費窗口排隊無法繳費,也許會引起暴力沖突事件。電力調度系統則是電力系統的生命,系統一旦出錯可能會引起爆炸,甚至引發一座城市的電力癱瘓,后果更嚴重,而其負責人壓力則更大。
“濕足”的誘惑
CIO是不是高危職業?
9月20日上午,原北京市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智勇被法院一審判刑11年。今年57歲的他,利用擔任北京市經濟信息中心副主任的職務便利,向負責開發該中心項目軟件的兩家公司負責人索要“好處費”共計41萬元。
政府機關的CIO成份復雜。只要負責信息化的人,大概可以稱為“CIO”。他們身居要職,在信息化蓬勃發展、招投標項目頻繁的時期,他們面臨種種誘惑,這種誘惑大多來自廠商。難怪有人要驚呼“CIO是高危職業,游走在誘惑和風險之間。”
原北京地稅局長王紀平的事例頗有代表性。這位已經退休的官員,在位期間,率先在全國建成了“12366”納稅服務系統,實行了發票改革,建立了個人所得稅明細申報系統,實現了財稅庫橫向聯網,信息化成就斐然。
然而,“高處不勝寒”。今年春季,這位局長被“雙規”,同時被“雙規”的還有負責北京市地稅局信息系統維護的原信息系統安全保障中心主任刁維列。
掌管信息化的“一把手”為何成為高危職業,一不小心就“濕足”?
輿論普遍認為,王紀平的事件與地稅系統的“信息整合系統升級”有關。該系統涉及資金重大,項目重要,關乎地稅系統的平穩運行。該系統究竟花了多少錢,無人知曉。更令人不安的是,該項目仿佛也沒有按照既定的程序走,監管制度形同虛設。再加上“一把手”直接過問信息化的建設程度,造成項目權力“尋租”的空間。
因為經濟問題而“落馬”的信息化官員,這個名單還能排列得很長。如浙江省天臺縣政府信息中心原主任袁繼華受賄31.7萬元,被天臺縣法院判刑11年6個月。湖州市信息中心原主任施學江、副主任龔景忠和曹凝薇都因貪污、受賄被判刑。
政府CIO真的是高危職業?
一位資深的政府部門CIO認為,這完全就是偽命題。為什么這些人會因為信息化而落馬?他們在于“貪欲”而非信息化,不能將“板子”打在信息化身上。他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原因是信息化越來越重要,為此,相關的招投標采購數目巨大、涉及金額和公司多。由于一些政府部門的信息主管并不完全懂業務,盲目聽從IT廠商們的“忽悠”,造成招投標項目的不透明,價格千差萬別,更容易形成權力尋租等貓膩事件發生。
他認為,要杜絕這種情況也很簡單。首先CIO需要知道自己要什么、業務是什么;其次需要處理好和廠商的關系。所謂“無利不起早”,廠商總是想盡辦法接近處于具有決策權的CIO,希望能夠獲得更多利潤。所以,從招投標方面來說,一味地壓低價格未必是件好事情,廠商總會從其余地方彌補回來利潤;第三,保障CIO不“落馬”更多需要制度上的限制,杜絕權力尋租。
鏈 接
誰是真正的CIO?
CIO具體含義是:“負責制定公司的信息政策、標準以及程序的方法,并對全公司的信息資源進行管理和控制的高級行政管理人員。”
我國正式提出“CIO”的概念,是在2007年發布的《關于加強中央企業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中。該文件提出要設置CIO職位,目的是:“為加強企業信息化工作的組織領導,挖掘企業信息資源、制定企業信息化戰略、為企業信息化布局、評估信息化價值等。”
據調查,在我國,信息主管的職位以及信息化工作的設置一般有幾種模式:
第一,信息化工作歸辦公室主管,這多表現在政府機關中。因為有些政府機關的業務與信息化結合不緊密,多為OA等系統,辦公室專門負責“雜事”,所以,信息主管放在這里順理成章。
第二,信息化工作專門歸某個專業部門管。這個部門通常被叫做信息中心、技術部、電腦部等,不一而足。信息主管也被叫做信息主任,這是最為普遍的崗位設置。
第三,信息化工作歸某個部門分管,通常放在財務部門、人力資源部門下。這些部門有一定的權力,可迅速調集資源,利于實施,其中以財務部門居多。
第四,信息化工作成立專門的組織,CIO有名有分,大部分是主管業務的領導或者專門負責信息化的領導,在集團中有一定的位置。
在以上四種模式中,無論是哪一種形式的信息化工作和信息主管,關鍵要看機構(企業、單位、公司)業務與信息化的結合程度。如果“一把手”重視信息化,或者是單位的業務過多依賴信息化,那么信息主管的地位就高。反之,如果信息化可有可無,CIO也就無關緊要。
把握這一點,基本就能看出我國CIO的生存狀態。
有一位CIO說過:“中國CIO的生存狀況其實是千差萬別的。大多數CIO可能是湊合著過,所以并沒有什么不安。有具體項目逼的,會感覺壓力;如果自己又有責任感、有事業心的,便會感到很大的壓力;如果單位的業務與信息化緊密聯系的,那就有風險了,壓力會很大。”
而以我們的觀察,以制造業為主的“傳統”企業中,由于在市場壓力下,信息化能提升企業競爭力,為企業創造價值,所以CIO還具有一定的位置。
美特斯邦威集團副總經理王泉庚提出了“中國特色CIO”概念,這是Communication(溝通)、Integration(集成)和Orgnization(組織)的統一體:“做好這份工作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有堅定的信心,CIO一定要相信自己做的事情對企業是有價值的,做不成功的原因只是方法不到位而已。”
從多年對眾多CIO的采訪中也不難看出,CIO究竟要怎么做,會不會有一定的位置,成為“真正的CIO”,關鍵還要看為機構做了什么;其次要看在具體環境下,結合“制度、職場壓力、辦公室政治、人情世故、項目”等等,方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跨組織的協調是令許多CIO最頭疼和無奈的事。來自體制的條條框框是CIO的“天花板”,不僅制約著CIO的發展,還限制了CIO的“勢力范圍”。